你是否在做读书笔记的过程中遇到过以下这些问题:

  • 阅读时划线没停过,读完感觉自己收获颇丰,阅读后就不记得看了什么;
  • 划线、摘录,甚至记下了感悟,要应用时却找不到方法快速检索;
  • 两本书的知识相互关联,但苦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地方将其串联起来; 通过借助 flomo 的功能,文中的作者们不仅实现了轻松做笔记的方法,并且将书中的知识点在大脑中建立起有效连接,真正实践记笔记是为了更好地思考的原则。

做读书笔记原则(via 少楠 (opens new window)

  1. 卡片内容精简。避免复杂排版或过多层级,以便快速回忆并和其他知识点建立联系。
  2. 用自己的话复述表达。减少划线摘录,以便更好地理解内容。
  3. 朴实地记录。不必过于关注词句的华丽程度,把笔记写给自己,并且让自己的大脑反映出思考的精华。

如何从不同渠道快速记录(via 涂旦 (opens new window)

读书的时候闪现出来的想法,是转瞬即逝的,在脑海中出现火花的时候,用 flomo 第一时间记录下来,然后等到读完这本书,把所有的笔记、感想放在一起,就能够展现出一些无意识的想法。

在读电子书时记录

如果是电子书,我会使用软件自带的划线写笔记功能,过程中笔记写起来很方便、不费力,所以写的比较多,后续在回顾筛选之后,我会有选择性地复制到 flomo 里面。

如此一来,可以通过整体回顾加深对内容的印象,也可以通过筛选,避免笔记囤积,难以回顾,以至于失去价值。 

在读纸质书时记录

阅读纸质书时,难免会遇到摘录不方便、速度慢等问题,此时,flomo 最好的搭档就是白描。

如果是图书馆或他人借阅的书,我会在需要摘抄的地方通过白描拍照,读完一章节后将照片进行OCR(文本识别),复制粘贴到flomo,最后统一加上标签。 如果是自己的书,我会直接手写批注来记录自己的感想,看完再统一用白描+flomo处理。 

如何整理笔记,感受思维火花

笔记通过整理,我可以清晰地看到标签、卡片,以及知识点之间的相关联系,进而衍生新想法。

如何梳理笔记结构(via 毛远 (opens new window)

当卡片数量积累到一定量级时,我会用相对完整的时间去梳理标签体系,构建相关卡片的标注连接,并在这个过程中,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思维的火花四溅。

举个例子,春节前后我在阅读《沸腾新十年》,这是本编年体的故事集,读起来畅快却难以留下太多印象。我开始制作这样的卡片:把年份、主人公、公司机构、产品项目名、行业都制作为标签,并不加主观判断,持续记录自己关注的人和事即可。

 在积攒了几十张卡片后,一张多节点知识网络已经形成,可以通过年份、人物和事件的维度随意溯源一个行业的兴衰,这个过程比起按顺序读一次书爽快了无数倍,而我也在这样的灵感中,写下了很多更好的感悟和文字。

如何关联书中知识点(via 少楠 (opens new window)

在通过标签完成书本内容的结构化整理后,我发现其中的一些单独知识点之间存在着较强的联系,如果不及时将其连接起来,日后就会忽略这层连接,导致知识形成孤岛并被遗忘。 批注链接功能很适合将单独两个卡片进行连接,可以利用批注或复制已有MEMO链接来建立连接,也可以在新MEMO上快速索引原有内容并保证原MEMO的简洁,保持知识点之间的紧密联系。 

如何回顾读书笔记,避免遗忘

我们并非机器,读过后忘记是很正常的事情,这时候回顾就很重要,因为既可以加强你的记忆,也可以让你观察到自己观点的进化。 以非虚构类的书为例,往往有两类,且这两类适用于不同的回顾方式:

  • 一类如教科书,结构简单,但需要记忆的内容多。
  • 一类如社科类著作,内容需要我们理解,自己寻找答案。

通过桌面小组件回顾 (via 少楠 (opens new window)

对于前者来说,最重要的是高频的重复。这时候推荐使用每日回顾-桌面小组件,每次打开手机看一眼以增强印象。 

通过微信回顾

对于后者而言,适合使用微信回顾,让内容在指定的时间出现,然后利用批注链接功能,在其基础上作补充延伸,把当下的思考和过往的记录连接起来,让自己真正地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