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Rb custom … - @娇气包多多的微博 - 微博 (weibo.com)
谨以此文作为 felys 两谱的代介绍文。
artcore compilation:前世
没有人知道为什么内敛的氛围式音乐跟高速breakbeat节奏音轨会成为绝配;说不定是Aphex twin的IDM开的这个风气,可又也许不是。但无论如何,在英伦Rave残焰即将燃尽的90年代中叶,一群制作人把隔壁jungle的充满油渍的音色洗净,再搭配上空灵的pad,大混响的音效,或许再配些比较黑人的器乐loop——管他什么,只要能够为音乐整体的环境化/氛围化/清爽化服务,统统都能加进去。然后他们从80年代的朋克杂志里借来了个词就发了张专辑,然后这个专辑名莫名其妙就变成了概括这一系曲子的曲风类词。
太俗套的早期电子音乐发展的故事范式了。
然而跟很多人印象里的从属关系刚好相反:artcore的源流并不隶属于drum’n’bass;事实上它反倒是drum’n’bass的标准签订人之一,更是整个atmospheric DnB在曲风进化树上的始祖。这个词甚至和jungle一样古老,以至于严格来说DnB才是受他们影响的子流派。当然,这两个旧名字人家早就不用了。
如果通常的打击乐提供的是音乐的“骨架”,那碎拍节奏便是兼具柔软与坚韧的“蛇的脊椎骨”。当drum loop被拉快到一定的速度的时候,它反而超脱了“锚定节奏”这一功能;被超过大脑读析极限的速度播放时,每一下单独的打击音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作为一种“流动的整体”融入到整个听觉体验中。
从这个意义上说,碎拍节奏可能是最适合氛围音乐的节奏型——它在提供坚实支撑的同时为音乐的自由流动保留了最大的空间。想象一辆疾驰在乡间高速公路的跑车:公路两旁整齐栽种的行道树连绵的朝身后退去,乘客向窗外望去便不再能够分辨出个别的某一株树。树影们化作无穷尽的长流,与蓝天白云、山峦原野,交织为车中人脑海中一副完整却又难以捉摸的图景。
当然,故事讲到这里,想必又会回到俗套的展开了:这个曲风在若干年的流行之后迅速过气被后面的曲风替代,只剩几个遗老和一堆铁杆粉偶尔证明一下自己曾经存在过。在西半球,artcore的历史也确实大概是这样的。
这代表着:你我认识中的artcore,经历过一次电子音乐史上没有前例的重生。
一些无聊的话。
Artcore最早是React厂牌从1995-1997年出版的的一系列专辑名称,后来被用于描述这四张专辑中概括出来的一套相似风格。随着Liquid DnB的崛起,这个名词被迅速淘汰,现在已经成为了历史。当然,这一整套兴衰史,都和音游无关。
在音游中最早出现的artcore不是刘老板的那首Narcissus At Oasis,尽管他是第一个标注artcore曲风的音游曲;也不是felys或era,在自制和街机上都有比它们更早的artcore风格音乐的创作,但这两首歌却确确实实的决定了artcore的重生。
era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2000年。
这一年,金融海啸正式结束,人们望着新千年的曙光,握着钞票大踏步走进新生活。
这一年,Trance音乐以捭阖八荒之势横扫舞曲世界,正式将锐舞运动重新扫回积满灰尘的地下室。它仿佛向全世界宣示着:接下来的一千年属于爱,属于和平,属于地球,属于Trance。
而这一年,在地球另一个角落,也发生了一件当时看来不大不小的事:科乐美开发的节奏街机游戏「beatmania」不久前推出了一款“威力加强”版机型——beatmania iidx,而在它刚发布的新版本“3rd mix”中,收录了一首名叫era (nostal mix)的音乐。而这首歌,正是整个日本artcore语境的起点。
正如它曲名描述的那样,它蕴含了整整一个时代的美学力量。它那独一无二的编排表现力与当时同机种的其他曲目划开了一条绝对的鸿沟:它既不是满足跳舞欲望的舞曲音乐,也不是彰显次文化个性的嘻哈音乐,它是一种与人类潜意识里最幽微的呼唤产生共鸣的音乐。它完美的继承了artcore这个词的本义,甚至做的比它们的前辈更纯粹、更直击人心。越过了二十年的时空,相信所有站在机台前玩完这首歌的人,还是都能体会到这种堪称暴力的艺术感染力。
更加重要的是,它为drum’n’bass乃至高速电子音乐,找到了一处意料之外的定位。高速的BPM对跳舞的驱动力不甚理想,却特别的适合以突破极限、挑战自我为目的的音乐游戏。不如说,BPM170-190速度下的展开,也许正好契合了人类那结构复杂的手指的“标准频率”,恰好是指尖起舞的完美速度。
另外别忘了比起黑胶里一圈又一圈循环着的前辈们,它的长度只有不到两分钟,而它在氛围营造方面之成功亦超越了那些定义了游戏规则的前辈们。进一步的,这奇迹的两分钟证明了:在音乐游戏框体里投币游玩的,不止于一个游戏关卡,也不止于一段听起来就像裁剪过的音乐快餐,而有可能是一段完整的、无暇的、享受的甚至震撼的体验。作家用音乐和谱面,完整的表现出自己想表现的东西,两分钟足矣。
把artcore以最完美的姿态引入音乐游戏的era,甚至或多或少跟PARANOiA一同在音游发展史上刻下了“音游曲=高速”的基因。碎拍音乐从锐舞的余晖中脱离出的两支血脉,竟然在日本音游这里胜利会师,并开始谱写各自新的传奇。
音乐,游戏音乐,音乐游戏。从这里开始,又多了「音乐游戏的音乐」这一概念;音游里玩到的不一定是随手小品,也不一定是什么裁剪版,而是一首完整的音乐,有起承转结,有亭台楼阁,自成一个世界。
这是一个全新的世界。从此刻开始,某种东西在这个既开放又封闭的文化圈里觉醒了。到底音游能创造出怎么样的音乐?围绕着这个「第一问题」,无数的作家们至今仍然在努力交出一份份答卷。
felys :致我们所有人的圣歌
同人文化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打破了创作行为中「主客体」这一固有范式,无限的拉近「创作者」与「观众」之间的距离,把这对矛盾的概念对立统一进「同人文化圈」的泛系统中。一次成功的创作将会在同人社区中引发共鸣,激发出其他人的更多创作。同人正是在这种相互反馈和循环中,以前所未有的效率源源不断的出产着美学价值。
在BM98/BMS的世界里,玩家就是听众,作者就是玩家。而felys,是一首让「音游音乐」这一概念诞生出了成长为一个庞大同人社区的可能性的、是一首跨越了历史积淀仍能打动无数人的、是一首让所有同人作家都心甘情愿奉为「元祖艺术核」的标杆级现象音乐。以它为代表的第一代bms音乐,为音乐游戏这一圈子及时的赋予了同人属性,也使整个音游圈子在多年之后某个时间节点避免了同街机一起衰落的命运。
历史选择了artcore、音游选择了artcore、而同人亦选择了artcore。它的要素简单而自由,相对易于学习掌握,亦便于作者的自由发挥。令人骄傲的是,felys不止是一块具有历史象征意义的活化石。它仿佛不沾染任何尘秽的唯美旋律与和声已经不必多提;它对器乐/电子/氛围这三者的制衡,至今看来也都堪称是完美的黄金分割比;而它的乐段分割与编排,更堪称一份足以让后继者无脑照抄的标准答案。打个比方,把人类某个社群中无数张脸叠在一起,会得到契合大多数人审美的标准面孔;而artcore的标准面孔,竟从一开始就被onoken精准地描绘了,如今再去回首,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圣迹。
如果TaQ用era给所谓「音游音乐」提供了一块新的画布,那么onoken就用felys,在这块画布上重新填绘出了真正属于自己的故事,属于无数创作者的「可能性」的故事。至此,artcore在另一套语境下获得了重生:一种只属于音乐游戏的曲风。从这一刻起,artcore从一个英伦被淘汰的曲风死语,变成了同人作者们手中一套最新、最有力的自我表达、自我实现的语言。
它依然保留了那条碎拍节奏的基因,依然保留了重视氛围、重视整体效果的美学思想,依然保留了向往唯美心灵共鸣的艺术志趣。跟以往所不同的是,它的其他一切都变得可以不同:因为我做的是我自己artcore,讲的是我自己的故事。
昔日的天山涓流,已然成长为滔天的江波;这其中自然少不了支流的汇入——或更强调器乐的情绪表达,或佐以科技感的音响设计,或极致推崇 Arp 的驱动感,或融入和风、民族调要素,或与作品整体的叙事紧密结合,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从现在这个时间点回望,也许已经很难直观的听出来那些个人风格浓郁的新世代 artcore 作品与它们源头之间的相似之处了。而从看似相去甚远的音乐中甄别、体会其中一脉相承的艺术基因,才也许正是音乐鉴赏的醍醐味吧。
本文絮絮叨叨谈了很久artcore的历史。所谓“盖棺定论”,可历史的使命是否真的是解答过去?换一个更尖刻的问法,“过去”为何会成为一个需要解答的问题?须知历史对自己的“解答”本身,亦会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被未来者书写。藏在这一悖论身后的是有穷和无穷、卑渺和永恒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人是追求永恒的,但人又是蔑视永恒的。而每一次创作,都是有涯对无涯发起的一次挑战,这种挑战是通神性的!永恒的无垠的虚无因其而动摇颤抖。无数的人,无数次创作,如奴隶背负泥与石,在天地间搭建起一座名为“历史”的永远注定无法完工的巴别塔。
只要音游音乐的传承不断,只要同人的精神不断,felys就还一直会是一座超越了时代的,永远矗立在玩家与听众心中的金字塔。他的意义早已超过了乐曲本身;历史的道路由他开拓,他配得上后来者的每一份荣耀。在他洗练的编曲与飞扬的音符之间,挟裹着一种悲剧式的高贵。它蕴含着人类对世界、对宇宙的终极思考,它象征着人类构造历史又试图解答历史的循环,它代表了剥离了一切的纯粹的意志的美。
也许在某个瞬间,人们会突然意识到: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时代,那个被无数仿佛历历在目的记忆残片交织成的虚妄的时空,已经变成了需要编纂的历史。
而这些残片中也许就有一片,闪耀着最纯净的、能荡涤心灵的蓝色光芒。
那么差不多便就此打住,我们有缘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