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1:这里所说的起源仅仅是通过本人的经历所推测与总结的结论,并不表示其真正的起源与发展
注2:本人语死早,要是有看不懂那是正常的(
起源:
最早接触到“(”这个符号时还是在某太鼓群里,时间大概是2011-2012年。当初还是一个完整的括号,并且括号中会用一些自我吐槽或是用于开玩笑时进行自主规制的词,例如:
你是猪吧(被揍)
你说什么我不知道啊(拖走)
你成绩这么好是不是老作弊啊(自重)
今天体重升破了80,我觉得我已经是个肥宅了(并不)
等等等等……
这种表达方式再往前追溯可能起源于句尾用括号来表达自己心情的一种表情的文本形式,类似于“(笑)”这样的,或者是(掀桌),(怒)这样的。(我瞎说的,嗯(
为了打字方便,这种表达方式开始渐渐简化:先是省略文字字数,随后又省略右半括号,就有了“(拖”,“(不”这样的形式,再之后就省略了括号内的文字,就是我们如今所看到的“(”形式。“(x”这种非省略形式目前也算是比较常见
半括号的含义:
基本含义: 弱化语气,通常带有否定前面所说内容的意思,向对方表示自己所说的话是在开玩笑。
几乎所有使用半括号的场合都会有这一层意思:就其发展而言,最初括号内的文字说明说话人明确知道所说的内容会给人带来不快,借以用括号内的文字补充说明自己真正的想法,从而降低给人带来的不快。就以上面的例子来说:
你是猪吧(
我知道这种话说了会被揍我只是开开玩笑而已
你说什么我不知道啊(
其实我知道了我就想跟你装傻卖萌
今天体重升破了80,我觉得我已经是个肥宅了(
其实我心中并不是这么想的
当然,“(x”也是有同样的含义。但是 “(x”由“(不”这一含义转变而来,所以使用时更倾向于“否定前面的话”。而与此相对,“(”这种省略形式意义要比“(x”这种形式来得多。毕竟它省略的文字有多种可能性,正因如此,所以实际应用中,“(”会产生许多其他含义,比如这样一段对话:
A:你每天都11点起床吗?睡到那么晚你是猪吗(
B:那你呢(
A:我12点起啊(
我们看到,上面每一句话最后都有半括号,但含义却不尽相同。
第一句(的含义就如前面所说,表达自己在开玩笑的口吻
第二句(的含义则有“明知故问”的语气:说话人B其实知道A起得更晚,“明明你还不如我你还好意思说我”这样的含义。这个问句传达了一种嘲讽的意味,而(也起了弱化这一嘲讽语气的作用。
再举个例子:
所谓量子脱散指的就是一量子系统状态间相互干涉的性质随着时间逐步丧失,例如“薛定谔的猫”这一状态,懂了吗(
其实说话人明白对方根本没听懂,或是自己根本没指望对方能听懂,但姑且问一下你懂没懂。
回到之前,第三句的(则带有自嘲意味:其实我自己就是这样子的,没想到吧,哈哈哈哈哈。
其他的用法还有:
化解尴尬:
——明天有人去看电影吗?
——没有(
虽然被人说了没有但是他加了半个括号我觉得我还是可以再抢救一下说不定还有戏
或者打错字的场合:
妈妈:明天买两斤屎再吃吧
妈妈:柿子来吃吧(
啊打错字了好丢人
单独使用:
(
例如在看到一张图片或是一段视频后想对此发表评论却又不知道该说什么,就用一个(
虽然没经过考证,但是看到的东西一定很尴尬(
肯定/否定回答时使用:
没有啊(
不知道啊(
吃过啊(
看见过啊(
诸如此类
对于某事或者某种观点自己也不确定:
这件衣服不是他的吗(
考试不是明天吗(
对于某些事(可能是众所周知的事)自己却不知道, 为了显得自己不是那么无知; 或者对于一些自己并不是很有把握自己到底是不是正确的事,为了避免自己因为无知而闹笑话时,利用半括号来达到这种效果。
使用环境:
半括号作为一种网络语言,绝对不会用于正式场合,也不太会对完全不认识的陌生人使用。大多用在比较熟悉朋友间或认为对方和自己是同一类人时使用。
一般来说,说话双方都喜欢加半括号更能传达其中的情感。若是对方不理解为何你说话要加半个括号的场合,请尽可能不要使用这种方式,以免造成其他负面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因为含义较多,不同的事例中对于不同的人也会有不同的理解方式,因此在有些场合即使用“(”也不能起到让人觉得你是在开玩笑的效果。
例如:
我就花了30W啊,一两个月就能赚回来啊(
北琦玉/冥SPA/异端/空袭3/牛奶不是很简单吗,一两个月就能连/过/鸟+/收啊(
因此,括号前的内容也是很重要的,特别是对于并不了解你的人。
好了,其实这东西都是我自己一厢情愿的理解(
要是哪里有跟你理解的有出入别来找我啊(